新余学院学报

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

  •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数字时代公共服务理论

    曹冬英;

    构建数字时代公共服务理论并运用该理论展开分析能够发现,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明显的可能性。目前此方面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存在以下问题:各地城乡数字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存在差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难度、速度不一;农村地区数字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城乡居民之间的“数字鸿沟”依然明显。这些问题根源于:数字公共服务领域的可接入性、可负担性、参与意识、数字能力和可用性有待强化。数字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中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强化数字公共服务领域的可接入性、可负担性、参与意识、数字能力和可用性。

    2024年06期 v.29;No.158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经济·管理

  • 非沉淀性冗余资源、吸收能力与企业成长绩效——来自中国创业板的经验证据

    欧绍华;刘静;

    非沉淀性冗余资源的储量与企业成长绩效有密切关系,非沉淀性冗余资源过少或过多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截然不同。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吸收能力理论,利用2018-2022年中国创业板的面板数据,构建以非沉淀性冗余资源-企业成长绩效为基础、吸收能力为中介的理论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非沉淀性冗余资源与吸收能力、企业成长绩效均成显著的倒U型关系,企业吸收能力显著正向影响企业成长绩效,吸收能力在非沉淀性冗余资源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倒U型关系中发挥着中介作用。

    2024年06期 v.29;No.158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出场语境、现实梗阻和突破路径

    晏志伟;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制约发展效能、产业基础能力不优限制发展空间、高素质人才不足影响发展质量、体制机制不完善阻碍发展进程等问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科技创新提升发展动力,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发展基础,以高素质人才培养激发发展活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构筑发展保障机制。

    2024年06期 v.29;No.158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电商直播、价值感知与地理标志农产品购买意愿

    谌种华;蔡莹;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数商兴农”的政策指引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电商直播为消费者购买提供了良好的情景体验。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运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路径假设检验,探讨了电商直播对消费者购买地理标志农产品意愿的影响,检验了价值感知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电商直播模式下,主播专业性、主观规范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显著,且主观规范的促进效用更为显著,但信息参与的促进效用并不显著。2)价值感知信任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具有重要影响,且在电商直播与购买意愿间发挥了显著中介效应。3)价值感知风险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有效因素,但中介效应并不明显。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对策建议。

    2024年06期 v.29;No.158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数字经济赋能江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选择

    付颖群;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和发展机遇。数字经济通过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以及数据要素市场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赋能江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包括数实融合面临发展瓶颈、要素支撑作用不显著、产业链整体协同能力薄弱、数字营商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推动江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加快提升企业数字能力,强化数字产业要素保障,加快数字产业平台建设,打造一流数字营商环境。

    2024年06期 v.29;No.158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政治·哲学·法律

  • 乡村振兴中人居环境提升的实现路径

    李韶杰;李奕豪;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是有效提升乡村居民幸福感的现实紧迫需要,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征的体现,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引导乡村人居环境的有效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产业兴旺、社会和谐、宜居宜业。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不是简单的卫生状况改善、路面干净整洁,更体现在科学的村庄规划布局、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丰富的村民精神生活和文明素养提高、清新美好的村庄自然环境等多个支撑要素,健全的人居环境要素构建和实现方式,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物质、精神和生态基础保障,增强乡村发展后劲,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高乡村发展质量。

    2024年06期 v.29;No.158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行政协议单方变更解除权行使中的公共利益认定

    黎泳琳;

    在行政协议履行过程中,为保障行政协议目的的实现需要赋予行政机关基于优益权对协议进行单方变更、解除的权力。该权力行使条件中“公共利益”概念的模糊性使得权力被滥用的风险上升,因此必须将其限制在必要范围内。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基于比例原则对行政机关单方变更、解除行政协议的行为进行审查。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行政协议,法院在审查变更、解除行为是否出于公共利益需要时应当适用差异化的司法审查强度。在具体方法上,应当运用价值填充与类型化方法界定公共利益。

    2024年06期 v.29;No.158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国际投资中数据资产投资的合法性与法律规制

    陈斯悦;

    由于数据并非传统的投资资产,数据跨境流动也存在诸多限制,数据在国际投资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数据投资满足国际投资对于投资的定义,符合Salini标准,其正当性应当得到认可。实践中数据投资存在三种可能的形式,三种形式均面临数据隐私保护、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及跨境数据流转规则的法律限制。对此,数据投资者应当在合法透明和数据最小化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定期审查监控和全面合规性审查来规避法律限制,以实现数据的跨国投资。

    2024年06期 v.29;No.158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文学·语言·文字

  • 山东莱芜方言中的特色时间副词

    张明辉;朱凯旋;

    论述了莱芜方言中的特色时间副词,分析了莱芜方言特色时间副词的语义、句法和语用功能,揭示了莱芜方言时间副词的独特之处,指出“早尼”“慢是地=”从来源上就是具有莱芜方言特色的、后起的时间副词,其他时间副词虽在其他方言点也偶有使用,但在莱芜方言中发展出了独特的用法。

    2024年06期 v.29;No.158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新时期以来大学叙事小说中的师生伦理关系书写

    马建珠;左红;

    新时期以来,在新一轮思想文化解放思潮的推动下,学生主体性意识得到苏醒与增强,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与道德权威也日益面临挑战,大学叙事小说中的师生伦理关系呈现出复杂而多元并存的书写特点。其中既有强调师道尊严的权威型师生伦理关系,也有突出学生主体性与教师权威构成内在冲突的对立型师生伦理关系,还有为了现实功利目的师生之间相互利用的功利型师生伦理关系。另外,在主体间性理论的影响下,传统师生之间的主客对立变成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往与相互影响,这是一种提倡平等共生的平等型师生伦理关系。不同类型的师生伦理关系,既反映出不同的大学叙事价值倾向,也表现出师生之间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关系演变。

    2024年06期 v.29;No.158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社会·文化·历史

  •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党领导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王拯;陈泓臻;

    纵观新中国75年的国家治理方式,是在党的领导下,逐渐由运动治国走向依法治国,由法制走向法治的过程。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75年的新中国史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法制起步阶段(1949-1978年),二是恢复法制阶段(1978-1997年),三是走向法治阶段(1997-2012年),四是全面依法治国阶段(2012年-)。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式的转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也进入了新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模式是国家治理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2024年06期 v.29;No.158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高等教育教学

  • 读书笔记嵌入混合式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管理学为例

    周小云;黄建桂;

    基于学生为中心的“金课-金师”课程建设范式,针对课程建设中有效载体不足以及教与学有序融合缺失带来的挑战与冲击,通过读书笔记嵌入课程教学,促进师生教与学的共享与互动,孕育一个读书与笔记一体融合、读书笔记与课程教学全程融合、师生读书共同体的教学生态体系,实现课程大纲、课程教学与读书笔记“三维构建-路径设计-改进评价”的全程链接,助力课程达成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的培养目标。

    2024年06期 v.29;No.158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基于“四位一体”的应用型高校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

    周来友;黄昳昕;袁艳;

    基于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研究发现,“教、学、练、训”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比较契合应用型高校的育人目标,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课程教学改革具体表现为以“问题导向+案例讲解”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内驱力、以“重难点+习题”强化学生知识掌握、以上机训练操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课程教学改革,改进了现有教学与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统计学知识水平,增加了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下一步应继续优化现有教学改革模式,进一步提高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024年06期 v.29;No.158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探——以新余学院为例

    江燕;周小云;简琦;

    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融入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载体。传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无法适应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培养要求。在分析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新的课程思政与课程知识点的软融合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探索管理学课程思政改革的主要方法和举措。

    2024年06期 v.29;No.158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许海燕;梁友;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标识,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资源,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与重要价值。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在理论基础、目标、内容方面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本文从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引领青年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青年过硬政治品格、激励青年拼搏进取精神等方面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探讨文本融入、价值引导、载体搭建和分类选择等多个方面的路径,对引导青年学生在新时代进一步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增强政治认同感、提升思想素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2024年06期 v.29;No.158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智媒时代高职思政课“真实性在场”的隐退与复归

    敖美蓉;杨欣蓓;梁杰;黄斌军;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智媒时代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高职思政课程如何适应智媒时代的需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现状探究、现象透视及实践理路等方面分析智媒时代高职思政课如何实现“真实性在场”,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024年06期 v.29;No.158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大学生主体性精神培养的实践路径——以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为例

    廖春妍;

    以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为例,探讨了大学生主体性精神培养的实践路径。通过对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文化背景、课程设置、学习模式、学生服务机制等方面的分析,揭示该校在培养大学生主体性精神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同时结合大学生实际和自身高校工作实践经验,提出在当前大学生教育中促进主体性精神培养的启示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大学生主体性精神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4年06期 v.29;No.158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对大学生持续性创业意愿的影响——基于新余学院学生样本的调查

    蔡爽;

    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建设是地方高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面对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地方院校亟需直面问题,找准定位。研究过程采用130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探究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对大学生持续性创业意愿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场地资源支持均对大学生感知创业可行性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感知可行性在资金、技术、场地资源支持与持续性创业意愿之间起到部分和完全中介作用。最后,就上述的研究结果与实践意义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

    2024年06期 v.29;No.158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